工程认证科普知识专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知识专题(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意义重大,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但有别于学生是消费者的理念。把学生视作消费者或者是顾客,往往使学生更加关注我得到了什么,关注经济投入和学习投入后谋得的职位和薪酬的等价性,使学生的学习极富功利色彩,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都面临挑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也因此陷入两难境地,教师教学工作也越来越无所适从。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简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成立于20154月,是由工程教育相关的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经教育部授权,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协会接受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和业务主管单位教育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协会秘书处支撑单位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协会致力于通过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为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工程教育适应政府、行业和社会需求服务,为提升中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服务。协会建立了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认证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2016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之一《华盛顿协议》,通过认证协会认证的工科专业,毕业生学位可以得到《华盛顿协议》其他成员组织的认可。

 协会将根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及国际工程教育发展变化趋势,不断完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更好地保障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倡导三个基本理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行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强调专业教学和教学实施以学生接受教育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并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和要求,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

强调专业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能持续跟踪改进效果并用于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image.png


3.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机制

image.png


4.认证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专业认证,明确了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改善了教学条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促进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的建立。

通过专业认证,密切了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工业界参与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过程的改进与培养成果的验收。对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增强高等工程教育界为工业界提供合格工程师的功能。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知识专题(二)

1.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原因

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2.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特点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特点:一是由被认证专业所在学校自愿申请参与认证;二是由第三方非盈利、从事认证机构的组织实施;三是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进行的合格性评估、认证;四是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提升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五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全体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

目前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领域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1993年土建类专业评估,2006年正式在多个专业领域实施,迄今已走过27年发展历程。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57所普通高等学校16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涉及机械、仪器等22个工科专业类。22个专业领域分别是:机械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水利类、安全工程类、化工与制药类、环境工程类、交通运输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地矿类、地质类、材料类、仪器类、测绘工程类、土木类等。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认证会将逐步扩大认证专业领域。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知识专题(三)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201711月修订)

说明

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3. 申请认证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4.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 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3)评估:指确定、收集和准备各类文件、数据和证据材料的工作,以便对课程教学、学生培养、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等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评估过程可以采用合理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评价结果是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的依据。

 (5)机制: 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包括目的、相关规定、责任人员、方法和流程等,对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的角色和责任有明确的定义。

5.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同时具备下述特征(2-7)的部分或全部:

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

2)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

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

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

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

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

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通用标准

 1学生

1.1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1.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

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1.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

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1.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

分。

 2培养目标

2.1 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2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毕业要求

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3.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3.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3.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3.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3.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3.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  持续改进

4.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4.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4.3. 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5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5.1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5.2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5.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5.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6 师资队伍

6.1 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6.2 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6.3 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6.4 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6.5 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

7支持条件

7.1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7.2 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7.3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7.4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7.5 学校能够提供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7.6 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

本补充标准适用于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立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1.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确保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具备工程制图、信息、机械工程、单元操作等方面的工程基础;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能结合食品行业或产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强化工程意识和提供工程实践经历。

2.师资队伍

  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必须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相关专业的学习经历,且应有6个月以上的相关工程实践经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知识专题(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 专业简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的主要学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工程学作为主要基础,研究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营养、品质、安全及工程化技术的交叉应用学科。

2.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素养,扎实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工程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目标可细化为如下方面:

具备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食品工程相关专业知识,表述、分析和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胜任食品工程和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具有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或开发解决方案、开展有效研究和初步创新的能力;

具备坚定的追求卓越的理念、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素养,包括法律法规意识、工程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具备全面的食品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擅长团队协作与沟通、项目

管理与决策、经济成本控制等复杂项目管理过程;

具备持续有效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并具有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发展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

3. 毕业要求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要求毕业生从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达到

如下要求:

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食品专业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解决食品加工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中。

指标点(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工程问题的表述中;(2)能够针对一个具体的工程相关系统或过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3)能够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食品工程问题的推演、分析;(4)能够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食品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表达食品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并通过文献学习能够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1)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食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2)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结合食品领域专业知识,正确表达食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3)能够认识到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可供选择,并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寻求复杂食品工程问题可替代的解决方案;(4)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调研,分析复杂食品工程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开发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指标点(1)掌握食品工程设计或食品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或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2)能够针对特定食品工程和食品开发需求,完成单元和部件的设计;(3)能够进行食品工程的系统设计或食品工艺流程的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4)能够在食品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问题研究:能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食品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2)能够根据复杂食品工程问题中的特定对象特征,选择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装置,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针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的相关实验,科学地采集实验数据;(4)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使用现代工具:能针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 1)了解食品领域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食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食品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食品工程实践和复杂食品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能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1)了解食品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食品工程活动的影响;(2)能分析和评价食品领域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食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指标点(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食品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食品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食品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指标点(1)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明确个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食品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食品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指标点(1)能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3)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沟通:能够就复杂食品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指标点(1)能就食品领域的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2)了解食品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食品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食品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指标点(1)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2)了解食品工程及食品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3)能够在模拟和现实的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指标点(1)理解食品多学科交叉和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2)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概论、食品分析、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等。

5. 实践特色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创新项目等。

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科研兴趣建立起多层次、跨专业、跨学科的科技创新教学体系,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导、课后配套体系为保障的特色鲜明的各类学生创新型研究竞赛,大力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食品科学发展需求的通食品、强实践、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及管理应用型人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