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太阳成集团tyc122cc各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时间:2015-03-19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122cc 作者:太阳成集团tyc122cc
太阳成集团tyc122cc太阳成集团tyc122cc的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成立于1958年,1999年6月更名为化工学院,2002年1月更名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1月新组建为太阳成集团tyc122cc。
太阳成集团tyc122cc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术型硕士),有食品科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化工等多个二级学科,拥有食品工程、化学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型硕士)。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应用化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化工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太阳成集团tyc122cc拥有北京市食品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食品风味化学重点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轻工业芦荟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多个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其资产总值1.25亿元以上。
太阳成集团tyc122cc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有教职工110余人,专任教师近9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人),教授24人,副教授3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95%;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近80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2人、1人、北京市级人选2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2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4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40多位教师在多个学术团体机构担任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执委、委员、编委等社会职务。太阳成集团tyc122cc经过多年的发展、凝练,在食品香料香精、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界面化学与表面活性剂、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太阳成集团tyc122cc是一个教学研究型学院。多年来,学院坚持以“人才立院、特色兴院、科研强院”为目标,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为教学特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共培养了5500多名合格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院科研成果丰富,近年来“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研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要香原料2-甲基-3-巯基呋喃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的研制与应用”、“天然级肉味香精生产技术” 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味浓缩肉汤生产技术”项目荣获2010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基于逆流色谱的新型分离柱技术及天然活性成分分离制备方法研究” 项目荣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原味肉味香精生产关键技术”、“好氧生物脱氮新技术及在氨基酸制造废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 ”分别荣获2010年度、2011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学院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发表论文1500余篇,出版专著近55部,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863” 计划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2013年科研经费近2860余万元,学院科研经费连续多年保持全校第一。
学校对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以下奖助体系的支持。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助学金。奖助对象为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学业奖学金覆盖面:博士生为100%,硕士生新生奖学金为100%,硕士生综合奖学金为80%;国家助学金覆盖面为100%。研究生一年最高可获得奖助学金:博士70000元,硕士45000元。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 专业名称及代码:食品科学与工程 (083200)
招生人数:30以上
2. 专业介绍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含双聘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 11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 3人,讲师1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为100%。经过多年的积累,本学科点在食品香料香精、食品风味化学、食品添加剂预、食品安全、食品加工技术等的教学与科研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现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近5年,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等科研项目100余项,现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项目50余项。
01食品香料香精
本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是食品香料与食品香精,以天然香料提取技术、含硫香料制备技术、杂环香料制备技术、蛋白质酶解技术、热反应香精制备技术、食品调香技术、脂肪控制氧化技术制造技术为主要研究特色。
创立肉香味含硫化合物特征结构理论,奠定了我国3-巯基呋喃类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使我国成为迄今为止能够生产此类重要食品香料的两个国家之一;实现高选择性、高转化率制造不对称二硫醚食品香料关键技术,产品占据了全部国内市场和约50%的国际市场,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顺应绿色制造潮流,依据肉香味形成机理,提出“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理念,突破3项关键技术:一是酶解增香技术;二是脂肪调控氧化技术;三是液相热反应生香技术,奠定了我国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以上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02食品添加剂
本研究方向以绿色、安全、减排降耗、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理念,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开展新型食品添加剂精细加工、安全检测与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研究重点:(1)新型食品添加剂的生物或化学合成制备技术;(2)蔗糖酯类、硬脂酰乳酸盐类、氨基酸衍生物等非均相酶法转化的绿色合成技术;(3)酶制剂、天然生物防腐剂、生物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的研发及应用。
03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本研究方向围绕食品安全问题,开展高效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开发应用,研究重点为:(1)食品加工过程中原辅料、半成品、产品的有害物质检测;(2)食品及农产品中农药/兽药多残留检测技术及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04 食品化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食品风味化学、食品成分与食品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在采用气相色谱-吸闻(GC-O)、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等先进风味分析技术,对赋予食品特征风味的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鉴定及其形成途径的推断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
05食品加工技术
以现代生物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技术、定向化学改性技术、物理场强化技术、现代提取制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高新技术集成研究为特色,尤其在物理场强化、集成技术的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06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研究果实采后衰老、病害机理及其调控措施,研究果蔬加工中品质控制的生物学和化学基础,以及药食同源、具有功能性食品用天然活性物质的植物资源的加工利用。
3. 导师介绍
孙宝国,男,1961年2月出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食品香料专家,太阳成集团tyc122cc校长,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食品添加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食品添加剂分会理事长、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合成香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
庞国芳,男,1943年10月出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太阳成集团tyc122cc双聘院士、国际公职化学家联合会(AOAC)研究导师和资深专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唯一的食品安全与检测领域院士专家。在农药兽药残留分析领域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研究,提升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技术与监管水平,构筑了我国食品、农产品安全新屏障,对破解国外技术壁垒、扩大出口产生深远影响。
宋焕禄,男,1961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的食品科学与营养系的风味化学实验室(Flavor Chemistry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 Human Nutri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做访问学者。主要讲授《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原料学》及《食品风味化学》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风味化学、食品生物技术、现代食品分析技术等。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有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作为排名第二的技术负责人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1999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本人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论文近20篇。主编专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曹雁平,男,1961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功能食品分会理事。讲授《食品化学》、《食品添加剂》、《酶工程》、《现代食品化学》、《现代食品分离提取技术》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天然产物化学,和以高技术集成为核心的功能食品、食品风味配料、食品添加剂精细加工技术。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有15项,其中包括“973”、科技攻关、科技支撑、科教兴市、北京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教改等项目。曾获部级新产品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0篇。主编《食品调味技术》、《食品调色技术》,参编《软饮料工业手册》等2部,专利3项。
王成涛,男,1969年4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太阳成集团tyc122cc太阳成集团tyc122cc副院长,北京市食品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部院所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北京市科技奖评审专家等。主要讲授《现代微生物与发酵技术》、《食品安全专题》、《食品发酵技术》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微生物与发酵技术、食品添加剂加工技术、食品安全等。主持或骨干参加国家“973”、 “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研重点项目等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8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近100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编《天然食品配料--生产与应用》、《发酵食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等专著2部,参编《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教材4部。
李秀婷,女,1970年10月生,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营养支持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讲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概论》、《功能性食品》、《食品储藏与保鲜》,《高级生物化学》、《酶工程》等课程。主要从事微生物与酶工程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及横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王静,女,1976年8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一为功能性食品的生物制备及活性研究,研究方向二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主持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等,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
杨贞耐,男,1965年12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乳酸菌功能特性和益生作用机制、发酵剂与发酵乳制品研究开发、乳品加工相关酶类研究、不同品种牛乳加工特性、新型乳制品研究开发、乳品安全加工技术、双蛋白加工技术。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入选第一批“长白慧谷”英才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2)。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乳制品加工研究室岗位专家(执行专家),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工作委员会委员(乳制品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乳制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40余人。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
李丽萍,女,1964年5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 入选者。曾主讲“功能食品概论”“食品贮藏保鲜”和“果蔬采收处理技术”。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藏加工、果蔬采后生理与技术、植物性功能食品。主持或参加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青年骨干基金等市级课题1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60多篇,参编教材2部,参编著作2部。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3等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2等奖1项。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等。
张敏,女,1972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发表40余篇专业学术论文,其中,2篇SCI收录、5篇E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及专业书籍7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待授权发明专利3项。
陈存社,男,1965年12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从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出站。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工艺学》、《食品工业设备》、《食品分离与重组技术》、《计算机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1)微生物菌种育种保藏和菌剂生产技术。(2)食品的化学改性理论。(3)新型食品分离技术。主持和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研项目:工业微生物资源整理、整合和共享研究,食品快速分析方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EI收录4篇,参编专著3部,获得专利1项。
4. 考试科目
研究方向 |
导 师 |
招生 人数 |
考 试 科 目 |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
01 食品香料香精与食品添加剂 |
孙宝国 院士、 王成涛 教授等 |
30以上 |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 811食品生物化学 复试专业课:食品科学综合(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化学) |
《食品分析》, 大连轻工业学院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1994年。 |
02 食品化学 |
宋焕禄 教授、 王 静 教授等 |
|||
03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
庞国芳 院士、 王成涛 教授等 |
|||
04食品加工技术 |
曹雁平 教授、 李秀婷 教授、 张敏 教授等 |
|||
05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
杨贞耐 教授、 陈存社 教授、 李丽萍 教授等 |
参考书目
专业名称 |
考试科目 |
参考书 |
出版社 |
作者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811食品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 |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
张洪渊 |
食品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 |
沈萍等 主编 |
|
食品化学 |
食品化学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 |
王璋等主编 |
|
食品分析 |
食品分析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 |
大连轻工业学院等 |
5. 联系电话: 010-68984547 王蓓、李秀婷老师
二、应用化学
1、专业名称及代码
应用化学 081704
2、专业介绍
应用化学专业前身是精细化工专业,始建于1980年,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评为中国轻工总会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实验教学4人,其中15人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孙宝国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另外还有双聘院士1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香料化学及应用、界面化学及应用。已完成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4项、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01 香料化学及应用:香料化合物分子设计、香料化合物分子结构与香气关系规律研究、高附加值新型香料的合成、天然香料的分离制备和香成份分析、天然香精的生香规律研究、新型香精的研制及香精在日用化学品、食品、烟草、医药、材料中的应用。
02界面化学及应用:新型表面活性剂及食品乳化剂的分子设计、特种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表面活性剂及食品乳化剂的合成及物理化学性质、表面活性剂在食品、洗涤剂、化妆品、油墨等领域中的应用;精细化工中间体、助剂等的合成及应用。
3、导师简介
孙宝国:男,1961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太阳成集团tyc122cc校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食品添加剂分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合成香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日化协会理事长;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学报》编委、《食品科学》编委、《精细化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香料化学。主持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和支撑计划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主要讲授研究生课程:香料化学。近三年所指导的研究生在食品香精行业就业。
陈克复,男,194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教育部轻工与食品领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轻纺工业专家,全国模范教师。1989年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华南理工大学“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兼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太阳成集团tyc122cc双聘院士、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北京市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轻工食品、制浆造纸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十多项国家级科技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十项省部以上奖励。出版学术著作10部。发表论文260多篇,其中60多篇被SCI、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近30项,13项授权。已培养了30多名博士,都已成为轻工科技界的优秀科技人才,目前在校博士生17名。
徐宝财:男,1963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太阳成集团tyc122cc院长,北京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新食品资源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发酵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科技委员;中国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科技部国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科技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精细化工编委会副主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学报副主编,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日用化学工业、中国洗涤用品工业、日用化学品科学等期刊编委。从事表面活性剂、食品乳化剂、洗涤剂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计划等项目10余项。获部级奖励3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9部。讲授《表面活性剂化学》、《精细化学品进展》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近三年所指导的研究生全部在研究机构或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郑福平:男,1969年7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北京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克莱姆森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化工学会专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食用香精香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等。讲授研究生课程:高等有机化学、应用化学进展等。主要研究领域:精细化工、香料化学等。主持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参加完成科研项目7项,其中包括“八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九五”科技攻关子课题1项、中国轻工总会“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近三年指导的研究生在香料、制药等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辛秀兰:女,1967年出生,1997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教授。2006年获得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中国油墨标委会委员,轻工行业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在水性功能材料中的应用。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基金和2项北京市教委基金,2项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1项北京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1项轻工业联合会项目,6项横向项目;参与了1项国家973项目和多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著作2部,申请国家专利7项,授权1项。发表论文70余篇, SCI收录论文7篇, EI收录10篇。讲授研究生课程《现代有机合成》。近三年指导的研究生读博、或在国企及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谢建春:女,1967年出生,理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天然食用香料香精的制备、天然香味物质的仪器分析分离。主要讲授《杂环化学》、《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分离科学与技术》、《现代分离科学与工程》等课程。曾获太阳成集团tyc122cc本科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评为工商大学优秀教师。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包括重大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项,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项,横向课题7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60余篇,核心期刊55篇,16篇为SCI收录,15篇EI收录。编著《现代香味分析技术及应用》,参编专著2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授权4项。近三年指导研究生均顺利毕业,主要在食品香料香精行业从事技术研发或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工作。
田红玉:女,1972年出生,理学博士、教授。主要讲授《有机合成》、《不对称合成》及《有机化学中的光谱方法》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手性香料的不对称合成。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教委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项目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50多篇,SCI收录刊物的论文1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5项授权专利。参编教材及专著3部,独立编著了《手性香料及其不对称合成》。近年来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面的工作。
韩富:男,1972年10月出生,理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环保功能性洗涤剂的配制及应用。主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1项、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1项、太原市科技启明星计划课题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或参加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篇,其中20篇被SCI源期刊收录。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5项。参编专著5部。主要讲授《胶体与界面化学》、《洗涤剂学》、《化学信息学》等课程。近年来指导的研究生在精细化工行业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刘玉平:男,1969年6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主要讲授《化妆品技术与应用》、《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及《应用化学专业英语》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香料化合物设计、合成与应用,食品与天然产物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曾参与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等,现主持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SCI收录2篇,EI收录3篇,参编教材及专著3部。
黄明泉:太阳成集团tyc122cc太阳成集团tyc122cc应用化学专业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获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讲授《药物化学》、《食用香料香精概论》、《香料学》、《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检测分析、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了多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部级奖励2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80余篇。
周雅文:女,1973年生,工学硕士、副教授,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和各种洗涤剂配方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参与完成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SCI收录2篇,CSCD收录15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参编专著5部。主要讲授《精细化工概论》、《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及《应用化学专业实验》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张桂菊:女,1981年2月出生,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讲授《表面活性剂化学》、《绿色化学》、《精细化学品进展》、《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表面活性剂及食品乳化剂的绿色合成与性能研究,及其在洗涤用品、化妆品、食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
刘红芹:女,工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活性剂、功能助剂、食品乳化剂等的设计合成与应用。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论文十几篇,申请专利两项;主持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一项和企业横向课题一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致计划项目等。
杨绍祥:男,1985年2月出生,理学博士、讲师。目前主要讲授《高等有机化学》、《现代有机合成》、《化妆品学》、《化妆品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香料合成、天然产物化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3项,发表研究论文6篇。
4、考试科目
研究方向 |
导师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
01香料化学及其应用 |
孙宝国 教授 郑福平 教授 谢建春 教授 田红玉 副教授 刘玉平 副教授 黄明泉 副教授 杨绍祥 讲师 |
20-30 |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14有机化学 复试专业课:有机化学或化工原理 |
1、分析化学 |
02界面化学及其应用 |
徐宝财 教授 辛秀兰 教授 韩 富 副教授 周雅文 副教授 张桂菊 副教授 刘红芹 讲师 |
参考书目
专业名称 |
初试科目名称 |
参考书 |
出版社 |
作者 |
应用化学 |
814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鸿宾 |
|
化工原理 |
化工原理(第二版)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潭天恩 |
联系电话: 010-68984545 田老师、010- 68985382 韩老师
三、生物化工
1.学科名称:生物化工
学科代码:081703
2.学科介绍:
生物化工学科前身是原北京轻工业学院1958年创建的国内最早的发酵工程专业,在轻工行业有传统优势,2003年获得生物化工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太阳成集团tyc122cc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突出学科交叉,利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技术原理,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在轻工食品、生物医药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在通过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实现天然安全食品添加剂、特种酶制剂、氨基酸、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生物转化和安全制备,在逆流色谱为核心的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和分析,生物活性物质构效关系、代谢调控、食品安全评价,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传统发酵食品的工业化提升、轻工业废弃资源的生物降解、转化和高值化综合利用等方面有特色。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具有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能够解决实验室和生产现场的工程、工艺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工程开发、研究、设计、实施和管理等能力;培养生物活性物质、功能食品/化妆品开发、生物安全检测、轻工食品、环境保护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生物分离工程,化妆品生物技术、生物合成与转化。
生物化工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士学位12人。近5年,承担“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国家授权专利20余项。
01. 食品生物技术
本方向通过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实现食品、酶制剂、氨基酸、活性物质的高效生物转化和安全制备,在天然安全食品风味增强添加剂、天然色素、生物防腐剂、抗氧化剂等食品添加剂和特种酶制剂的生物制备,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传统发酵食品的工业化提升,现代发酵技术,轻工业废弃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和食品安全评价,特色生物活性成分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食物源天然功效因子的高效生物转化,开发安全、高效的食品功效添加剂和功能性健康食品等方面有特色。
02. 生物分离工程
本方向主要开展以逆流色谱为核心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研究及其在天然植物、中草药、新型功能食品资源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中的应用,为新型天然药物、新型功能食品和化妆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在新型逆流色谱分离体系及设备的研制以及与多元分离技术的集成与放大;天然生物活性性物质的筛选分离及构效关系研究;与企业合作,开展保健食品功能因子、天然食品添加剂与配料以及天然化妆品功能因子的设计和开发。质量安全控制用国家标准样品和对照品的研制及分析方法开发方面有特色。在逆流色谱技术的研究领域处于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03. 化妆品生物技术
04. 生物转化与催化
采用基于微生物和酶的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原理,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实现食品、化学品、资源环境、生物能源等领域中的高效生物催化与转化。
3. 导师介绍
曹学丽,女,1967年10月出生,理学博士,教授。主要讲授《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生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技术》等课程。主要从事以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及其在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方面的应用,现任国际逆流色谱学术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主持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其他科研项目共20余项;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SCI收录26篇;主编出版《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及应用》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近年来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成绩优良,就业情况良好。
廖永红,女,1965年出生,教授,1993年获发酵工程硕士,现任太阳成集团tyc122cc生物工程系主任、党支部书记,教授,一直从事食品发酵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及产品》、研究生《应用微生物技术》课程,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及生物转化与催化;包括:1、食品添加剂的生物转化制备技术;2、优势传统食品发酵技术及风味影响研究;3、食品发酵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现主持、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企业联合项目5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10、2011获教育部和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行业活动和企业联系广泛,任国家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专家,中国轻工联合会资源综合利用专家,中国发酵工业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近三年指导的毕业研究生均留在北京企业和研究院所就业。
王友升,男,1976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食品生物技术学科团队负责人,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食品贮藏与保鲜》以及研究生课程《代谢工程》、《食品安全》等。主要研究方向:(1)酵母细胞衰老与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理;(2)基于系统生物技术的天然防腐、抗氧化剂的制备;(3)食品品质控制的理论与技术。在食品品质控制与生物防治等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证明调控生物拮抗菌活力的关键营养因子。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5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6篇。已授权、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参编著作2部。近三年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就业率100%。
任清,男,1969年生,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其美容保健功能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4部,授权和申请国家专利5项,主持和参加省部级项目8项,横向项目12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教委一等奖各一项。近年来,主要从事天然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及生物学功能研究,研发的微生物酵素和燕麦化妆品、功能食品6个系列共40余种产品已经实现商业化生产。
徐春明,男,1978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分离提取。目前从事生物活性物质、功能性食品和植物细胞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工作,曾参与了农业部948 项目;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科院西部行动高新技术项目;“863”子课题;“十五”攻关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9 篇,其中SCI 收录5 篇、EI 收录1 篇、核心期刊10 篇。
王凤寰,男,1978年出生,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主要从事微生物基因工程与代谢调控在食品、化学品及酶制剂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863、973等7项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亚洲生化工程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奖、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4. 考试科目
研究方向 |
初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
01 食品生物技术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 ③ 302数学二;④ 813生物化学或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或生物化学(初试中未考科目) |
814有机化学 |
02生物分离工程 |
|||
03 化妆品生物技术 |
|||
04 生物转化与催化 |
备注栏请填写对本专业考生的特殊要求或说明。
5. 考试参考用书
学科名称 |
考试科目 |
考试参考用书 |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作者 |
初试 |
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原理 |
科学出版社 |
张洪渊 |
复试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周德庆 |
同等学历加试 |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第四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鸿宾 |
6、联系电话:010-68988710 廖老师、 010-68985378 王老师
四、环境科学与工程
1、专业名称及代码:
环境科学083001 、环境工程 083002
2、专业整体介绍
太阳成集团tyc122cc环境学科始建于1979年,自1982年起招生硕士研究生, 2005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现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环境工程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后经历教师占90%。多年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与省部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6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发明专利授权7项。
主要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理论与应用方向、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应用方向、资源利用与清洁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化学
3、研究方向介绍
01) 水污染控制
以环境微生物及水污染生物控制技术为主要方向。共承担完成国家与省部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5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七项。
02)大气污染控制
以城市大气环境典型污染为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研究10余项,荣获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0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致力于城市有机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主持多项国家标准,主持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
04)环境生态
重点研究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包括绿地对降尘的吸附效应。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获得2007年度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称号。
05) 清洁生产
研究清洁技术及企事业单位清洁生产审计,承担了多项政府或企业委托的清洁生产审计任务。
4、考试科目
研究方向 |
导师 |
联系电话 |
考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01水污染控制 |
汪苹 教授 张艳萍 副教授 冯旭东 副教授 叶宏 副教授 |
68984448 |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2数学二;④812化工原理 |
环境学导论 |
02大气污染控制 |
钱枫 教授 姚志良副教授 |
68985334 |
||
0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
任连海 副教授 |
68984923 |
||
04环境生态 |
孙迎雪 副教授 |
68983390 |
||
05清洁生产 |
李汉平 副教授 董黎明 副教授 |
68984448 |
5、参考书目
环境学导论考试大纲
一、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环境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情感以及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二、 课程考试内容和要求
内容概要:系统讲解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声、土壤等)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整体污染预防以及必要的末端控制等措施实现环境质量控制目标;阐述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环境问题;扼要介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内涵及基本原则。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环境及其组成(概念与定义、环境分类、环境要素及其属性、环境质量、环境的功能特性);环境科学与环境学—性质、研究内容和任务、分类;环境问题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的地位及发展,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环境学研究的内容和组成分科。
第二章 大气环境
主要内容:大气的结构与组成;大气污染与污染物及其来源;大气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大气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基本要求:了解大气环境结构和组成,理解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扩散规律,初步了解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重点与难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扩散规律。
第三章 水环境
主要内容:水循环与水资源、水质、水体与水体污染、污染源/污染物/污染因子;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耗氧有机物的降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水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基本要求: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在水体中的转化,理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掌握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技术。重点与难点: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第四章 土壤环境
主要内容:土壤的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与自净;重金属污染;化学农药污染;土壤污染的预防与修复。
基本要求: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污染源、污染物质,理解土壤污染发生类型及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初步了解土壤污染的预防与修复治理措施。重点与难点: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的来源、种类及其污染途径与危害;固体废物的减量/再用/循环/热量回收/处理处置。
基本要求:要求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及危害,固体废物资源化、资源化系统;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意义、原则及处理系统的分类。
第六章 环境评价
主要内容:环境评价的类型、基本内容、方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内容、方法;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法定类型、基本程序、方法、环境影响报告书结构。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质量、环境评价、环境评价类型等基本概念;了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意义和作用;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类型、评价程序、评价方法框架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
第七章 环境规划
主要内容:意义与作用;编制原则;规划类型;编制程序与内容框架;实施与管理。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的意义与作用;编制原则;规划类型;编制程序与内容框架;实施与管理。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
主要内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城市化环境问题。
基本要求:了解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城市化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
主要内容: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与影响。
基本要求:了解人口的增长;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与影响。
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
主要内容:能源分类;能源消费结构;电能生产的环境影响(火电、水电、核电);能源前景。
基本要求:了解能源分类;能源消费结构;理解电能生产的环境影响(火电、水电、核电)。
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土壤侵蚀、盐渍化、水涝);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基本要求:了解土地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土壤侵蚀、盐渍化、水涝)、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
主要内容:清洁生产思想以及推行清洁生产的宏观手段与具体工具;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概念与定义、思想内涵、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了解清洁生产思想以及推行清洁生产的宏观手段与具体工具;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概念与定义、思想内涵、基本原则。
三、 参考书
环境学导论(第三版).何强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五. 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工程硕士)
1. 专业名称及代码:食品工程(085231)
2. 学科介绍
本科毕业生的全脱产食品工程专业硕士。
3. 主要研究方向
01食品添加剂制造与应用工程
涵盖食品香料香精、食品乳化剂、食品防腐剂、品质改良剂等食品添加剂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食品添加剂绿色生产技术;(2)食品添加剂量效关系、构效关系;(3)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添加剂及安全性研究;(4)食品添加剂复配后的功效、标准及安全;(5)非法添加物检测等关键问题。
02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以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研究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加工中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农产品加工工程;(2)农产品贮藏与保鲜;(3)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功能食品开发;(4)植物蛋白提取、改性、功能特性研究;(5)各种蛋白产品的品质控制与改性研究。
03食品生物工程
以天然食品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手段进行品质改良和深度利用研究,同时研究传统天然食品资源废弃物的生物转化和二次利用技术,为食品行业提供新型的功能原料和绿色清洁生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功能评价;(2)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农副产品原料的开发和利用;(3)利用生物技术改造食品加工传统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04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
主要研究农产品与食品中多种农药和兽药残留检测、肉品、奶粉、瓜果、蔬菜、植物油等农产品及食品的品质检测与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2)食品致敏源的分子检测技术;(3)食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精准检测技术研究。
4. 招生与培养
专业硕士(全脱产,学制为2-4年):主要招收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初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15食品微生物学或食品生物化学(二选一)。复试科目:食品化学或食品工艺学(二选 一)
参考书目
5. 联系电话:010-68984547 王蓓、李秀婷老师
专业名称 |
复试科目 |
参考书 |
出版社 |
作者 |
食品工程 |
食品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教程 |
第三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
张洪渊 主编 |
食品化学 |
食品化学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 |
王璋等主编 |
|
食品微生物学 |
食品微生物学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
何国庆 主编 |
|
食品工艺学 |
食品工艺学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 |
夏文水 |
六、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工程硕士)
1. 专业名称及代码:化学工程(085216)
2. 学科介绍
本科毕业生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
3. 主要研究方向
01 精细化工
香料化学及应用工程、材料化学及应用工程、界面化学及应用工程、药物中间体合成工程、精细化学品分析测试技术等。尤其在食用香料香精、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学品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已形成鲜明特色。
02 生物化工
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化工原料的生物转化与利用、发酵工程及工艺技术、生物质转化及生物能源技术、食品贮藏保鲜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天然活性物质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应用、生物安全检测、活性功能评价、功能性化妆品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等。
03 环境化工
水污染控制理论与应用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应用工程、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化学、环境生物技术。
4. 招生与培养
(1)专业硕士(全脱产,学制为2-4年):主要招收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初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14有机化学。
复试科目:食品科学综合(820微生物学和821食品化学)或814有机化学或816微生物学或822环境学导论。
专业名称 |
复试科目 |
参考书 |
出版社 |
作者 |
化学工程 |
814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 |
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鸿宾主编 |
816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教程 |
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周德庆 |
|
822环境学导论 |
环境学导论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何强 |
5. 联系电话:010-68985235 申亚丽老师,传真:010-68985576